叮咚买菜需要讲出「新故事」

发布时间:2024-07-04

浏览次数:109

3f3c4663e299ff8898d2c8fc084b35be.jpeg

盈利不是最重要的,找到新的增长点很重要。

作者:万德乾


叮咚买菜在第一季度给出了一个盈利的财报,并且试图给外界自己在持续盈利的人设,建立起这家生鲜第二股在资本市场及合作伙伴那里的信心。


5月13日晚上,叮咚买菜发布的2024年Q1财报显示,季度成交额55.3亿元,同比增长1.4%。季度营收额50.2亿元,同比增长0.5%。季度毛利率30.6%,Non-GAAP标准下净利润率为0.8%,净利润额4148.2万元。GAAP标准下净利润率为0.2%,净利润额同比增长6466.6万元。


Non-GAAP,就是非美国公认会计原则,一种更能反映业务盈亏的财务统计口径。如果算上GAAP标准,则要算上员工激励、资产摊销、对外投资等一切非业务性的成本开销。好比一个家庭正常开销80元,挣了100元,正常理解是存下20元。但是算是给亲戚送礼,给非洲捐款,可能还不够花。后者,就是GAAP标准。


「品智PLSC」留意叮咚买菜对外沟通的财报亮点方面,特别强调了净利润额。2024年Q1是4148.2万元;2023年Q1是610万元;2022年Q1,则是亏损4.222亿元。


叮咚的盈利

公开信息显示,叮咚买菜的首次盈利发生在2022年的Q4期间,也就是现在这家公司对外反复宣导的一句话:Non-GAAP准则下实现了连续六个季度的盈利。


但是,如果对比2021年6月上市之后的叮咚财报来看,更让人注意的数字显然不在于盈利,而是增长能力。当前季度,叮咚季度营收50.2亿元,按照最简单的加减法,预期2024年的全年营收,约在200亿左右。2023年Q1,叮咚季度营收49.98亿元,本季度真的是同比只增长了0.5%。环比来看,2023年Q4,叮咚营收49.94亿元,基本也在微增或持平水平。


但是200亿的数字,早在2021年的上市当年就已取得。2022年,深处上海,并经历了上海特殊第二季度的叮咚,当年取得242亿的营收。2023年,这个数字下滑到199亿元。


明显看出,叮咚本季度看似同比增长600%以上的净利润,其实并不能反映到实际业务状况。没有明显营收增长的情况下,净利润的夸张式增长,反而是削减成本,减少或取消了某些以前有过的营销投入。


外界知道的是,叮咚在后台研发、总部管理,以及骑手履约方面,下降了不少成本。尤其是履约成本,占到总成本的25%左右。通过减少骑手总量,提高单个骑手的单日订单妥投量,也就是提升骑手产能的情况下,叮咚的履约费用得到了明显下降。我们在不少社交平台和评论里看到骑手的反馈声音,也能侧面反映叮咚在履约成本方面的“降本增效”。


叮咚自己对此有过总结:“效率优先,兼顾规模。”总之,这个Non-GAAP标准下的4148.2万元净利润,与其说是挣回来的,不如说是省出来的。


站在外界来看,叮咚的总营收只是持平3年前水平的财报,净利润和连续六个季度的盈利,真的是唯一的亮点。当然,继续观察叮咚在2023年大幅度撤出的态势,包括对西南市场的放弃,对华南市场的收缩,还有忽略不计的华北市场,叮咚的市场主要放在了华东。叮咚的本季度财报,亮点其实不是盈利,而是收缩后的营收增长。


这也意味着,叮咚在单仓出货量,以及江浙市场的成交增长率方面,确实取得了增长成果。


叮咚的下一步

叮咚的另一个增效法宝,则是以自有品牌为名的预制菜。目前,自有品牌的销售额已经超过20%占比,其中包装食品类的预制菜,约占整个食品类的35%左右。


预制菜在餐饮行业遭到广泛诟病,尤其在大中小学更是是非不断。一句“我不懂预制菜,但我懂我的同胞”这句话,导致预制菜很难获得较好认可。而在餐饮行业,预制菜的泛滥使用,也是非议颇多。顾客下单一分钟后就上菜,体验是很快了,但是预制的过头了。一袋十几元的珍珠丸子,餐厅后厨复热蒸笼过一下,就能卖到40多元以上。就连最没技术含量的夜市“花毛一体”,如今也有大量伪装成现制现卤的开袋即食。


但是叮咚买菜APP的快手菜频道,则有售卖19.9元的800克酸菜鱼、13.27元的250克拳击虾尾、29.5元的700克拳击小龙虾……


叮咚买菜的预制菜,主打的是买生鲜和下馆子之间,换来比自己做方便,比下馆子便宜的中间差异化价值。对于叮咚来说,自己中央厨房批量加工烹制的预制菜,远比外面采购的要便宜,甚至会比顾客买同斤两、同品种的生鲜还要便宜。


反正预制菜和生鲜,都在主打家庭餐桌场景。预制菜不仅比生鲜毛利高,还比生鲜损耗低,更比生鲜大幅度减少了不同生鲜需要不同冷链温层的成本投入。


叮咚在预制菜方面尝到的甜头,欲罢不能到愿意转型为一个非生鲜类的企业。叮咚买菜副总裁申强说过:“如果一定要做一个简单的对比,我们未来可能更像雀巢、达能、以及联合利华的食品板块。”叮咚买菜创始人梁昌霖说的更加干脆:“我们的未来可能会是一家食品公司。”


这种公开对公司战略转型的直面表达背后,来自梁昌霖对于生鲜电商化的某种失望:“对于生鲜行业来说,传统链路中,通过低价获得规模,然后通过规模降低采购价格和运营成本的原理如今已经失效了。叮咚买菜在做的则是不断提高端到端的效率,提高供应链能力,向供应链要利润与竞争力。最终通过提高供应链能力来服务好更多的消费者,从而实现规模增长。”


这句话一定是包含了梁昌霖过去三年来的反复思考,无数数据验证的结论。叮咚买菜就成了一个有生鲜供应,但也不指望将生鲜作为今后发力点的即时零售平台。


结合叮咚今年大概率依然是持平去年的营收额,叮咚怎么样找到新的增长点,才是这家创立于2018年的生鲜前置仓模式企业,急需找到的新战略。


不然,外界总会注意的是:叮咚的营收还是和以前持平。


对于叮咚来说,似乎没有太注重品类拓展能力。类似农夫山泉那样,通过一款爆款的2元饮用水,占领了便利店水饮货架的一块位置之后。然后在东方树叶的茶类单品、维他命水的功能饮料、NFC的果饮系列,大面积占有水饮货架。强大的品类拓展能力,极好地强化了农夫山泉在经销渠道方面的话语权。


同样是即时零售赛道,朴朴超市通过家庭餐桌的生鲜基础品类,逐步拓展到家庭场景的杂货百货品类,做出一个真的复合超市该有的品类规划。


梁昌霖的谈话主要提到的是“向供应链要利润与竞争力”,这很难通过既有案例找到后续增长故事的可验证证据。但对叮咚来说,活下去的意义,更在当下。


end.png

观众预登记

2019全球自有品牌产品亚洲展·上海&新零售生鲜食材展PC系统已截止,请您关注下方公众号二维码进行预登记。